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承建学校信息化建设任务,学校重视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投入1.2亿元,以“1网1云1数1盾”(IPV6物联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服务“1教1学1管1用”(教学改革、学习资源、精准管理、智慧应用)为框架,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建成“智慧水院”数字化生态环境。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
1.完善体制机制,引领信息化发展
学校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网信建设。严格按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要求,制定《学校“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学校智慧校园规划》,指导学校信息化总体建设,制定信息化建设年度专项计划,纳入考核管理。出台网信工作规章制度9个、数字校园建设标准规范13个,将信息化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
2.加强基础设施,提供智慧环境支撑
建成高速、稳定、泛在的校园网络。校园网主干带宽40G,万兆汇聚,千兆桌面,总出口带宽82Gb。实现Ipv6/Ipv4双栈、Wifi6和5G全校覆盖。四校区互联互通,形成“一张网”,满足师生多校区的内往外认证与访问,保障教学、管理、生活的需要。
建成高标准智慧教学环境。实现智慧教室、实时监控、标准化考场、智能灯联网、智能铃声、电子班牌、智能门锁全覆盖。建设超1000点位的云教学机房、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室6间,为多媒体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督导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充分支持思政教学、混合教学、线上教学、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的开展与管理。
按照GB50174-2016标准建设核心数据机房,建成886核的超融合私有云平台,内存超10TB、存储超2000TB,提供328台云服务,为教学、管理提供算力支撑。建成满足《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规范的数据中心,提升学校数据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建成含负载均衡、堡垒机、NGFW、EDR、态势感知、灾备等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能够实时监控网络攻击。完成3个三级等保系统、2个二级等保系统。等保系统完成数量在同类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
二、智慧应用场景
建成一网通办服务大厅,已建成涵盖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财务、资产、图书、一卡通、保卫、迎新、离校、站群、心理咨询等系统81个,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企业人员及社会人员等不同人群,提供包括:数据服务、信息公开、科研管理、资产查询、保障报销、证明开具、申请奖助贷补、请销假、维修维护、预约心理咨询、场馆预约、课表查询、自主选课、成绩打印、赛事查询、证书获取等个性化的165项数字化服务。
建成成都市移动云教学大数据中心,搭建课堂教学大数据管理、云教材制作、人才培养质量智能监测平台。实现课堂、教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全方面数字化转型,使师生成为数字化教学的开发者、使用者、评价者。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优质资源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建成就业信息服务中心,集就业、创新创业、招生、校友管理于一体,支持学生、教师、校友、企业等多角度访问,具备发布岗位信息、简历制作、毕业网签等多种功能。建有工学云实习管理平台,支持学生进行实习期间各类活动的开展与管理。
建成统一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一批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打造行业育训体系。与华为等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省水利厅信息中心签订网络安全实训基地协议。构造“四个一体化”育训体系,实现“岗课证赛”融通,提升学校教育和社会服务工作效果显著。
建成智慧大一卡通中心,完成“一卡一码一脸”全校通行,可实现多场景消费、进出门禁等便捷出行服务。建成数字孪生平台,可视化管理校园监控、设施设备和校园导览,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建成网络安全保护项目EDR+态势感知,建设网络安全感知平台,打造综合态势、物联网安全态势、分支安全态势、安全事件态势等多方面预警平台。等保测评在原来(3个三级等保测评+1个二级等保测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二级等保评测变为(3个三级等保测评+2个二级等保测评)。
建成VR数字孪生项目,打造VR数字孪生校园智能平台,实现四个校区联动,智能实现数字化展示校园全景。
建成云计算中心,持续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云计算中心机房,打造智能一体式机房。
改造信息技术中心IPv6智慧校园网络,重新梳理校内网络拓扑结构,规划光纤路线走向,完成网络光纤切割工作,重点改造新建设校园南门的网络光纤铺设走向,规范校园光纤布置。完成全校无线网络升级改造、出口带宽扩容、教室接入有线网络、学生宿舍无线网络接入内网等。网络报修由原来的每日十多条减少到每个星期几条,全校网络认证,加强了网络管理。
学校还高度注重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每年开展全省水利系统网络安全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等各类线上线下培训与宣传活动。
三、数据治理与诊改
对标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要求,制定大数据战略发展规划,出台数据标准与管理办法,打造学校大数据中心与数据治理与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交换服务,消灭数据孤岛。已治理结构化标准数据5012万条、数据资源417张表、累计交换授权158次、日均交换量1536万、数据总容量21.4T、可视化报告服务148项,为师生提供精准画像服务,助力学校精准管理与决策,服务学校高质量诊改工作。
四、数字化赋能教学改革
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实践,出台《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探索数字赋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科技应用研发和院校治理的创新,提出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字化赋能教与学全过程,推动“课堂革命”向“质量革命”的数字化跨越,形成基于“教、学、管、评”的“四位一体”新形态课堂教学模式。
五、相关成果
2023年取得成果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