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信息化发展概况
我院信息化建设始于1995年,经过不断的发展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过程,道路曲曲折折,凝聚了多位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艰辛和努力。
一、学院信息建设的主要历程
1、机房局域网的建设开启了信息化建设的雏形
1995年我院(当时为四川省水利水电学校,05年升级为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下同)仅有一个微机室,50套PC计算机,为了教学和管理的需要,组建了我院第一个局域网,采用同轴电缆为介质,总线型为拓扑结构,NOVELL为网络操作系统的小型局域网,如下图所示:
通过该网络,实现了无盘技术,学生在PC机上登录NOVELL服务器后,由文件系统传送当时的中文操作系统和WPS文字处理软件到PC机,从而让学生无盘实现操作系统的练习和文字编排,以及其它一些基于DOS环境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在管理上实现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统一管理,降低了有盘站系统和软件的管理成本,同时由于采用无盘技术,节约了硬盘的投入(当时1个300M的硬盘约1500元),展示了信息化建设对成本和管理的巨大作用,开启我院信息化建设的雏形。
2、接入互联网,开启网上冲浪新时代
1999年,是我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转折点。基于教学的需要,系统逐渐向WINDOWS操作系统转移,互联网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生活,上网冲浪成为了时尚和趋势,并且办公室连接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需求,为此我院重新改造和建设了校园网,将学院机房、办公区以双绞为介质、以星型为拓扑结构、Windows NT为网络操作系统组建了新校园网,通过4部电话拨号到Internet,实现了校园网与互联网的连接。第一次在网络系统中部署了WINDOWSNT服务器,第一次在服务器上部署了IIS服务,从而第一次建立了我的WEB服务,并制作了我院校园网主页,对外公布学院基本情况及各部门简介,办公室可以通过校园网连接到无垠的Internet中;并于03年将校网扩展到家属区,重新部署了校园网新联发布系统,使得学院新闻能以网络的方式呈现,并架构了MAIL服务器,使得老师可以通过邮件服务器进行作业的收发,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3、规范网络环境,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05年,我院经与都江堰电信协商,作为都江堰第一家光纤用户,重新改造了网管中心机房及家属区汇聚设备,在网管中心机房配置了路由器,介于当时ARP病毒一旦发生全校断网的原因,第一次部署了三层交换机,其中网管中心为华为3528P,在家属区和学生机房区分别部署了两台华为3526C。办公区在3528P上单独划分VLAN,在家属区和学生机房区以家属区的每一栋楼、学生机房每个实验室为单位划分VLAN,全院统一划分IP地址,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网络风暴及以ARP病毒的漫延,保证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3528P到机房区和家属区均为1000M光纤连接,经三层设备的路由功能实现数据的转发,从而形成了主干1000M,100M交换到桌面的环境。并在网管中心新建或重建了WEB服务器、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等,陆续增加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杀毒系统、认证计费系统、行为审记系统、防火墙系统等应用系统,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以安全为中心的校园网系统,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院成为受灾最严重的高校之一,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校园网也受到严重破坏,大多数网络设备损坏,抢救出来的交换机、服务器均从水中捞出,基本不能使用。网管中心在兄弟单位及都江堰电信的支持和帮助下,于5月21日向校外发不了第一条学院的信息,同时在学校操场上(当时留守人员都集中在操场附近)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临时网络环境,并以无线的方式提供服务,让留守人员能够得以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情况,同时及时在校园网主页上正面回答、公布学院受灾情况,让信息走在了谣言的前面,有力的支持了学院抗震救灾的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8年在教育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收到了1500万恢复办学受灾资金,学院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用了80余万进行校园网络的恢复和建设,120余万购买计算机设备。因异地多校区办学,信息中心采购了3台阿姆瑞特防火墙,1台7506R核心交换机,5台三层交换机,8台IBM x3650服务器和450余台计算机,在双流爱华校区、都江堰双合校区以及院本部重新建设了校园网,校区之间通过IPSEC方式的VPN进行互联,基本恢复到地震前水平,有力保障了恢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现校园网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2010-2011年,学院新校区建设,在网络方面,学院对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新校区建设时,考虑到新校区的使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学院网络规划为万兆核心,千兆汇聚(预留万兆接入),千兆接入的格局,,对每栋楼宇都预留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光口,保证未来的可扩展性格。同时,针对IPV6、网络扁平化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划。
规划图如下:
新校区建成之后,数据中心占地130平米,铺装防静电地板,采用配线架上走线方式,机房配备2台依米康精密空调,保障服务器及主要核心网络设备8个小时不间断工作的UPS,设置了机房气体灭火,安装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机房的服务器机柜采用品牌机柜。目前机房内的服务器主要为HP、IBM、曙光、联想等服务器,涵盖了1路、2路、刀片等类型。存储采用了HP的光纤存储和ipsan,以及华为的存储系统。
学院的网络主要采用H3C交换机,形成了接入千兆,汇集前兆(预留万兆升级功能),核心万兆,目前已经对学院的核心进行了网络虚拟化,2个核心通过irf虚拟成一台。对每栋楼与至少采用16芯以上单模光纤进行连接,保障了未来网络扩展的需求。同时学院从核心到汇集到接入,所有的交换机都支持IPv6的路由功能,从而实现IPv6报文的三层线速转发功能,并支持丰富的IPv6管理功能,为将来学院网络的弹性升级打下基础。
学院数据中心机房管理方面,已经对学院大部分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操作,通过虚拟化的顺利实施,可以实现虚拟机的HA、DRS等功能,对于学院关键应用的保障和资源调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了IPKVM对学院的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利用服务器自带的ilo对服务器进行远程开关机管理,利用刀片服务器管理软件对刀片应用进行远程管理等等
学院网络管理方面,利用了imc对学院所有的网络交换机进行远程管理,搭建了cacti进行了服务器和关键网络设备的流量监控,利用流控设备对学院主要机房等进行流量管控,利用网络防火墙对学院网络安全进行管理,同时建立了drcom认证系统,逐步对学院校园网用户进行认证。
二、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
从一开始建设校园网,学院便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负责人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由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担任副组长,负责全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小组成员包括了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大家参与,共同建设的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截止到208年上半年,我院信息技术中心人员共5人,罗亚东任学院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刘明锦任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技术人员有:吴昊、陈朴、田茂琴。
三、应用开展
结合我院实际,从最初的机房管理的需求开始建设校园网,到现在的校网,先后开展了以下网络应用服务:
1、WEB服务
从最初不变的静态页面,到后来有新闻发布功能的后台管理系统,再到现在的为各部门划分明确权限,开放部门发布新闻功能的门户系统,学院WEB服务始终坚持正面宣传、正确舆论导向,为树立良好的学院形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WEB服务访问达数百万次,成为了学院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学院网站先后使用过的地址分别是:内网(172.16.100.6、mail.swcvc.edu、10.48.1.29),外网地址是:www.swcvc.edu.cn
2、MAIL服务
学院邮件系统经过几次的大变革,最先是用winwebmail,当时是学院师生用得最多的校园网应用之一,老师作业的收发,学生作业的上交均通过邮件进行,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用用户6千户。学院灾后重建后,通过招标采购,使用了turbomail,学院邮件系统先后使用过的地址分别是:内网(172.16.100.253、172.16.100.252),外网地址是:mail.swcvc.edu.cn
3、FTP服务
学院FTP服务系统经过几代的发展,最先是在FTP上设帐号,分发给教师,教师可以上传文件,由教师自己决定文件公开还是不公开,从而让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案例、作品等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不公开的部分相当于为老师提供了一个网络移动硬盘,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文件交流,同时提供了一些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影视文件的下载。
4、教务管理系统
由教务处引进,实现了老师成绩管理、系部学生管理、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室编排等很多教务管理功能,为学院学分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5、图书馆管理系统
由教务处引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信息的采集、上架、学生借阅、及图书的归还,所有操作均可以网上进行。
6、心理测试系统
由学生处引进的心理测试系统,每当新生进校后均要进行测试,由心理健康中心分析、,从而提前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前期干预,有效保证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
7、财务管理系统
由学院计财处引进的用友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校园网内网中进行相应财务工作,由信息中心负责安全配置,指定特殊IP进行访问,实现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8、学生收费系统
由学院计财处引进的天大天财高校学生收费系统,由网管中中心负责配置、维护,实现了四级安全防护、多校区跨网段访问功能,使得学院能随时了解学生收费,欠费以及新生报到数据的实际情况(09年实现),改变了原来学生只能到校本部才能交费,或在其他校区收费,回学院后重新录入收费信息的历史,大大减轻了计财处收费工作的难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9、认证系统
我院青年教师住的宿舍难以进行网线的布置,并且青年教师流动性大,为此在这些宿舍提供了无线接入服务,为保证信息的安全,无线接入人员上互联网全部采用认证方式,自动获取IP地址,否则只能使用内网资源。
10、课程中心及精品课程
由教务处引进,采用得实课程中心系统,通过项目实施,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网络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11.网络杀毒系统
由信息技术中心引进的网络版杀毒系统为全院教职工提供了杀毒软件,并免费使用,从而得到较为干净的网络环境。